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建立起了较强的炮兵和工兵部队,提高了攻坚能力,取得了打阵地战的经验。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而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而改行“重点防御”。国民党军队已被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相互间难以取得配合,已经没有完整战线。党中央和毛泽东当机立断,连续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部署,选择首先在东北展开战略决战。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主力和地方武装103万人发起辽沈战役,向被分割在锦州、长春、沈阳等孤立地区的55万国民党军发动进攻。战役首先从攻打锦州、封闭国民党军于东北开始。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东北野战军攻占锦州后,立即合围并全歼沈阳出援锦州的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随后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刚结束,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6日,党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由于先后集结于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均处优势地位,人民解放军在作战中采取将敌军重兵集团多次分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办法。
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军在徐州以东围歼黄百韬兵团约10万人,完成中间突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在宿县西南全歼由豫南远道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约12万人,并在陈官庄一带合围杜聿明部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约30万人,后歼灭力图突围的孙元良兵团。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歼灭杜聿明部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生俘杜聿明等。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胜利发展之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以及华北、东北军区地方部队共100万人,联合发起了平津战役。
根据党中央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从1948年11月起隐蔽入关,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在12月下旬连克新保安、张家口。
1949年1月10日,党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以林彪为书记的平津前线总前委。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总攻,经过29小时激战,攻克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北平20余万守军在解放军严密包围下完全陷于绝境,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源于学习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